基于《“十四五”广告产业发展规划》的广告产业发展问题与路径思考

发布时间:2024-02-17阅读数 788

  “十四五”广告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发布,体现了国家层面对于广告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是广告产业应对新时期环境变化和发展机遇的方向指引和行动纲领。《规划》的研读过程,本身也是一次对于我国广告产业发展的系统性思考。


  

  《规划》对于广告产业发展环境进行了深度研判,理性分析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新世纪以来,我国广告产业面临国际经济地位攀升和国内新兴技术勃兴带来的双重环境变迁。前者要求广告产业适应中国综合国力和世界地位不断提升的整体趋势,在品牌国际传播和国家形象全球化的过程中发挥相应价值,成为展示国家形象、承载国家品牌、输出国家理念的重要窗口和载具;后者要求广告产业突破固有的产业模式、知识体系和操作技能,建立新的业务边界、管理规范和职业素养,同时也要不断应对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伴生性问题。


  《规划》以五年为周期,归纳和总结广告产业需要正视和着力解决的阶段性发展问题,提出发展不平衡、新技术挑战、管理有效性、广告理念和创意等方面的挑战,明确国家层面“十四五”时期对广告产业发展的整体要求和目标期待。其中,产业发展的平衡性和广告创意水平是长期存在的问题,只是在新技术和新业态的推动下近年来有了新的表现和特征。新技术挑战和有效管理的问题,则是在新技术催生新业态的环境中产业发展必须解决的时代命题,兼具时效性和迫切性。
  由此可见,《规划》的一个鲜明特点在于深度回应广告产业发展面临的持续性问题和阶段性问题,以“重点任务”的方式具体勾勒出在“十四五”时间周期中对于上述问题的目标设置和具体工作,保证产业发展既有整体目标,又有具体抓手。同时,《规划》中产业发展目标、产业结构升级、产业规范管理等问题背后,又都分别对应于相应学科领域的理论研究课题,甚至呈现出鲜明的产业交叉性和资源叠加性效应,每个问题都值得专题研究和深入思考。具体而言,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需要更加系统地思考以下四个理论命题:

  产业资源配置问题。在各地区经济基础各异、市场水平不同的前提下,实现广告产业的均衡发展,本质在于产业资源和产业要素的流动和配置。《规划》提出的重点任务,其一是以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基于新技术在广告产业的广泛应用,发挥新技术、新业态在产业资源流动和重新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新的产业格局和产业辐射中心。其二是以融合优化产业结构。《规划》中关于产业结构优化的举措,专门强调广告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之间的融合关系。《规划》对于“融合发展”的解读具有更强的整体性思维,不仅强调广告与本地区的产业融合,而且强调东部、中西部广告产业之间的对口合作。如果能够实现,即为产业资源的流动、增值消除了障碍,设置有效路径,最终通过整体性系统设计,实现全国范围内广告产业科学化布局的最终目标。

  产业链优化问题。广告产业链存在门槛低、人员杂、资源集中、专业弱化等问题,客观上导致广告产业整体运转长期集中于低增值的价值空间,专业化水平和服务能力升级的需求非常迫切。《规划》明确提出,要在“培育一批拥有自主品牌和较强创新能力的中大型广告企业”的同时“支持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从而建立“优质广告企业梯度培育机制”。这一导向变化,不仅与广告产业链优化息息相关,对于中国广告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无疑也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科学管理问题。长期的监管实践工作证明,广告的有效管理,不仅是简单的技术升级的问题,还要应对新技术、新业态引发的广告伦理问题、媒介素养问题以及社会各方面问题在广告传播中的折射与表达。“十四五”时期将成为我国广告管理法律法规全面更新和规范化调整的关键周期。随着这一工作的有效开展,我国广告管理中的法律法规盲区和灰色地带有望越来越少。《规划》明确提出的“智慧监管”和“信用监管”,其实都是在大数据和自动化智能技术处理的基础上,对于监管理念和手段的升级和创新。


  产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问题。广告产业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社会的广告态度、企业的广告理念存在异化的现象。《规划》从政治导向的高度专门强调广告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的重要意义,一方面积极响应总书记提出的“广告宣传也要讲导向”的精神和要求;另一方面,为广告作品的创作和创意划出红线,提出原则和要求。例如要“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广告作品创作全过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的融合”。


  广告产业运行中存在的持续性问题和周期性问题,很多在此次《规划》中有所体现。如果广告从业人员能够深入理解领会《规划》精神,落实到自身工作中,有望发挥虚实结合、标本兼治的积极作用。

上一篇:已经没有了

下一篇:2024年广告行业发展趋势分析